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的出差几乎只去两个地方: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和走访企业。
“我会和研究团队一起到现场为企业解决问题,或者企业提出问题,我们带回实验室再做出来,将研究成果转向企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她去过的企业已经接近200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访企业的背后,如何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生产和市场当中,这一话题既是难点,也是热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高校获授权专利总数26.85万项,专利出售数为1.52万项,转化比率仅为5.65%。高校科技成果数量丰富,但成果转化率偏低。
朱美芳想做的,就是“接地气”的科研。
高校与企业:两种合作模式
纤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要想让纤维产业走上“由大到强”的发展道路,离不开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的科研突破。朱美芳深耕纤维领域30余年,在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纳米复合水凝胶材料、纤维成型加工与理论研究等领域,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我认为,大学的强项基本上还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可以出样品、展品,但大多数还做不到直接出产品、商品。如果科研机构要做出产品甚至商品,一定要跟企业界合作。”她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我国高校研发经费支出(即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方面)从2017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180亿元,5年间增长了72%。高校研发人员从2017年的91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41万人,5年间增长了55%,高校研发经费规模稳步提升,研发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对于高校和企业如何合作,在朱美芳看来,有两种合作模式。
“一种是企业直接出问题,让高校来开发。高校机构在企业已有产品的基础上,将它产品的性能再提升。另一种是科研人员从源头出发,先自由探索,做基础研究。例如我们发现某种材料的性能非常好,而且感觉社会上有这个需求,之后再推向产业化。”
朱美芳告诉第一财经,在第一种模式下,她已经带领团队做出了许多案例。
“比如可穿戴的电子消费品,华为向我们提出要做抗菌的表带,我们就投入进来。但我们只是解决(技术)前端,对于后端,企业的人员马上就接上来,一起跟进。像这样企业直接向科研机构提问题的方式,很快就能实现产业化。”朱美芳说。
对于第二类合作模式,朱美芳介绍道,比如她和团队研发出抗菌、抗病毒、阻燃、抗静电等功能性的材料,一开始都是在实验室先做出来之后,再推向产业化。而且实验室研发的同一种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朱美芳介绍说,比如上述抗菌材料能够应用在口罩、防护服、甚至抗菌的床垫,所以能够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有不同的产业化方向。
据了解,朱美芳团队研发的抗菌阻燃功能杂化材料一体化制备技术在浙江恒逸、上海德福伦等国内化纤龙头企业得到应用并实现产业化,30多类功能产品被广泛用于服饰家纺、交通运输、安全防护和国防军工等领域。
“高校研究出一个共性的关键技术以后,可以在多个产业方向推广。”朱美芳对第一财经说。
要实现成功的“双向奔赴”
在企业和高校双向奔赴的路上,也会遇到障碍和荆棘。“像我们团队去了那么多企业,并不一定都能帮企业解决全部问题,也不一定都能合作。”朱美芳对第一财经说。
为了实现更加顺畅的合作,朱美芳团队多年来也积累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她谈到,首先企业和科研机构要相互尊重,把(需要攻关的)问题吃透。实际上,产学研要达成目标,双方都要努力,做到知己知彼。
“企业要了解高校的特点。我认为,高校的优势是人才多,它是培养人的地方。高校的劣势在于人才是流动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是一直做一件事。比如高校老师要承担教学、承担科研,负责很多事务和责任,高校学生也有很多事务。” 朱美芳说。
“但企业不一样,要求产品稳定、可重复。具体而言,产品要成熟,性价比要高,还要有经济性。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就要各自发挥特长。”朱美芳深有感触地说。
她进一步总结道,企业要把自身的问题说得准,高校科研人员要把企业的问题理解得比较对,还要看科研团队自身能力能不能达到。所以真的要进行产学研合作,还要进行信息的沟通,两者相互的了解、相互的信任,这一点非常重要。
大学是开放的,但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具有排他性。对于合作研究成果的保密问题,朱美芳认为,这也是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值得注意的一点。
“我们要对自己有个约束,因为企业之间是竞争的。高校团队成果转化服务于一个企业后,不能因为其他企业的一些资金,又把成果用到其他企业上去。如果这样的话,原来的企业就不信任你了,双方合作就会断掉。”朱美芳强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达3.09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根据中智咨询最新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科创环境已经由“重视科技创新投入”逐渐向“投入和使用效率并重”转变。
“对于高校应用性的特殊的人才,他需要在实践当中‘真刀真枪’地做科研、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解决问题,他才能悟出来,才能独立的把科研工作做好。”朱美芳说。
“在我们高校教育中,对冒险精神的关注和引导还比较缺乏。虽然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但高校要让有潜力的年轻人能够施展才华。对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始终是多多益善。”朱美芳补充说。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
- 高校实验室如何为企业“升级打怪”?走过上百家企业的朱美芳院士这样谈 今亮点
- 时讯:水相游戏攻略 水相游戏新手快速通关攻略
- 什么是生理盐水(人的生理盐水是啥)
- 全球最新:挂念是什么意思_挂念一词出自何处
- 【数据揭秘】融资客最看好个股一览
- 买到漏水二手房?成都链家:赔!-环球最资讯
- 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 热头条
- 全省第一!苏州新增1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合金弹头觉醒斯嘉丽饰品怎么选 斯嘉丽饰品选择推荐-热点聚焦
- 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 神舟十六号瞄准明天9时31分发射 飞行乘组首次由三类航天员构成 天天快播
- 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公布!|今日观点
- 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公布!
- 5月29日起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闭馆公告
- 2023年中国美术馆60周年展览多少钱?附预约入口
- 1-4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下降27.1% 天天观察
- 数字经济为对外投资合作增添新动能
- 世界简讯: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公布!
- 中国星辰丨航天员上新啦!神十六乘组工种有新变化
- 东瑞股份不超10.33亿定增获深交所通过 招商证券建功-天天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