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 > 关注 >
环球要闻:风险管理公司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2023-05-18 22:42:25  来源:期货日报网

今年,国内相继推出《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期货公司监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规对期货公司的业务版图和业务线进行了重构,将衍生品和做市业务从风险管理公司划归到期货公司。期货公司被赋予“衍生品经营机构”新角色的同时,风险管理公司的发展也迎来新阶段。未来风险管理公司将如何定位,又将走向怎样的发展路径,引发了行业高度关注。


(资料图片)

A 新故相推把握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目前,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以期现、衍生品和做市三大业务为主。中期协的数据显示,97家期货公司在协会备案设立的100家风险管理公司中,备案做市业务的有62家;备案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有77家,其中4家暂停新增业务;备案基差业务的有94家,其中有1家暂停新增业务。三类业务均备案且可以正常开展的共计52家。

上海一家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张彦(化名)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其实,除了少数几家头部公司外,大部分风险管理公司当前的资源实力其实并不足以支撑公司同时在三大业务上发力,业务投入难免有所“偏科”。他认为,未来衍生品业务和做市业务划归期货公司,从行业角度来看,相当于从制度上明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对于以发展期现业务为主方向的风险管理公司而言,可以更加集中人力、物力深耕现货领域,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发展。

同时,新规明确期货公司可以依规为符合条件的子公司提供融资和担保。“这就可以保证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在资金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据兴证风险管理执行总经理孙俊伟介绍,以往风险管理公司难于获得银行的授信,而未来期货公司可以在向银行融资后,再向风险管理公司提供融资,很大程度上解决期现业务的重资本问题。

近年来,一些综合性风险管理服务对于各类业务协同性的要求大幅提升,尤其是含权贸易、保供稳价等创新服务模式兴起,场外衍生品业务与期现业务加速融合。浙江地区一家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负责人杨东(化名)表示,衍生品业务划入期货公司后,原先在风险管理公司内部开展的业务,就需要由期货公司和风险管理公司两个主体协同完成,相关业务开展的成本、效率、合规、协调等方面都可能遇到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对于未开展期现业务的风险管理公司,衍生品和做市业务的迁移可能带来公司关停风险,部分以做市及衍生品为业务方向的风险管理公司,也可能面临减资风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现今大宗商品周期变化频率加快、影响商品价格的要素因子急剧扩大、国际环境不确定性高、业务难度几何级增长的大背景下,风险管理公司期现业务的经营条件及主要业务模式却没有明显改善。张彦表示,行业公司由于强监管,固守着严格套保对冲的传统业务思路,其在新形势下已经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不匹配。

也有行业人士担忧,未来风险管理公司如果仅剩以基差贸易为主的期现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与外部贸易公司相比没有突出优势,同时还要承担较大的监管成本和服务产业客户成本,那么在没有相应扶持政策出台的情况下,难免会面临优秀人才团队流失的问题。而期货行业若没有基差贸易这一环节,则很多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就很难落地。

B 备预不虞过渡期业务剥离迎“大考”

据了解,风险管理公司衍生品业务和做市业务过渡期设置为36个月。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从业人员认为,衍生品和做市业务的调整、自营等业务的开展可能很快就会带动期货公司和风险管理公司重新洗牌,但对于行业、业务的发展路径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部分人士表示有些迷茫。“现在大家还在讨论业务迁移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账户设置、头寸移动、协议重签、授信等。”上海另一家风险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多公司都在等待监管部门和协会的相应细则出台,希望能够平稳过渡。

有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衍生品业务和做市业务本质上是交易型业务,与期货公司传统业务有很大区别,风控、合规以及人才类型均为完全不同的领域。行业内部业务的调整和重构,短期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更加突出、更加多元复杂,公司人员变动也会比较大,期货公司和风险管理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面临考验。

“在过渡期内,需要保证团队的稳定、场外业务和做市业务的平稳运行。人员、业务、系统的迁移和两方制度设计的完善都要面临一系列压力,无论是对期货公司还是对风险管理公司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孙俊伟补充表示。

从业务角度来看,杨东认为,做市业务相对风险管理公司其他业务更为独立和标准化,划归母公司也相对简单一些,但相关的监管配套措施需要到位。“做市业务归入期货公司的首个难点在于过渡期。”他提醒,当前做市业务风控基本都是集中管理,交易员要兼顾很多品种。现阶段交易所做市品种不断增加,做市业务回归期货公司期间,期货公司和子公司的交易、风控要严格分开,这样不仅会增加人工成本,而且会增加风控成本,一些品种的内部对冲在实现或者效率上也可能受到影响。

场外业务迁入期货公司更具挑战性,尤其是与现货贸易结合度较深的含权贸易,受到的影响更大。杨东提到,场外业务划归母公司,交易主体发生变化,很多场外协议需要重新签署,但相比风险管理公司与企业的合作,期货公司由于现货端的欠缺,与企业的紧密度有所下降,其不一定能够顺利和产业客户签署协议。

行业人才方面,华南地区一家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赵清(化名)表示,从风险管理公司现今的情况来看,衍生品业务和做市业务团队人员相对年轻,对学历要求也更高,相对成熟的业务人员至少需要两年的从业经验。近几年衍生品市场的专业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当前风险管理公司的衍生品、做市业务以及相关业务的客户群体,都与券商有着较大程度的重叠,期货行业的业务监管也逐渐与券商一致。衍生品业务与做市业务划归期货公司后,期货行业交易类业务的差异化优势也会进一步减弱。”赵清提道,长期以来,培养1—2年后,风险管理公司的人员就可能被头部公司和券商“截胡”,行业流动性总体偏高。近两年,风险管理公司人员流向券商及其他期现机构的现象愈发明显。

此外,期货公司与风险管理公司当前的薪酬体系也因业务本质区别存在较大差距。衍生品和做市业务并入期货公司后,需要确保团队的稳定,避免人才的流失。行业公司在业务管理流程设计和薪酬体系规划方面均要做好充分准备,尽快在“大考”之前清晰定位,根据集团资源禀赋强化所长、加快补短,并谨慎考虑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长远机制。

C 行而不辍守护实体经济从不放松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多位行业人士表示,风险管理公司以金融服务实体、践行国家战略为己任这一初心和使命,不会因为行业发展中的调整而改变。

风险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子公司,其本身既不是传统金融机构,又不是一般贸易公司。行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产业客户和衍生品市场之间架起了坚实的桥梁。据杨东介绍,专业的衍生品产业客户在国内市场中并不多见,但很多产业客户,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通过和专业的风险管理公司合作,都享受到了期货市场价格管理的功能,比如远期的现货采购和现货销售,同时也规避了衍生品市场的各种风险,比如交割风险、交易风险等。

然而,当前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面对国内庞大且多样的实体经济,远远不足。例如目前期现业务以基差贸易为主,而在长期正基差行情下的严格套保在把利润对冲掉的同时,又把基差波动的风险留了下来。“大宗商品是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领域,风险管理公司的竞争来自期货行业以外的产业及资本。”张彦提道,大宗商品期现业务是一个体系建设,平台建设是基础,合规风控运营建设是保障,人力资源建设是核心。期现业务是以人才为基础的智慧密集型和以资金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综合业务体,智慧驱动资源,寻求最优化的配置方式。

他认为,风险管理公司的任务应该是不断学习、尝试、提高使用期货及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金融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特有业务模式即期现结合服务实体经济,分享、总结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市场机会,并继续作为期货公司乃至期货行业创新业务发展的试点基地,为行业培育更多与场外、做市业务类似的成熟业务模式。

在赵清看来,未来风险管理公司可能与境外金融机构的现货公司类似,考验的是大宗商品投研能力和现货市场经营能力,需要风险管理公司具备一定的仓储物流基础,寻找有别于传统现货贸易企业的差异点,例如对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和合作套保业务服务等。“现在越来越多的现货企业需要有价值的风险管理服务。风险管理公司拥有金融机构背景,作为期货公司咨询业务落地实施的主体,基本不存在违约风险,有底气对外服务。”他表示。

在专业人士看来,风险管理公司受到多层次监管,履约能力和市场信用更强。目前基差业务成熟的风险管理公司不在少数。专业人士认为,国内可以针对一些业务操作稳定、风险管理良好、品种覆盖全面、客户数量众多、交割参与度高的公司,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这部分公司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又能服务更多的经济实体。

“建议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对风险管理公司区别对待。”杨东详细解释,比如在头寸限制上有所放宽、在申请贸易商厂库上优先考虑、在生成信用仓单履约保证金上降低费用,又比如加快母公司对其担保进度、拓宽外部融资渠道。这样一来,风险管理公司服务覆盖范围就能大幅扩充、服务质量就能有效提升,更多的实体企业也能受惠于期货市场。

“届时,我们可以作为服务实体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基差贸易、仓单服务等业务充分融入产业链,准确把握产业客户需求,协同为产业客户提供定制化风险管理服务。”西南地区一家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负责人李弘(化名)补充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按照相关规定稳步推进和梳理相关业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制度流程,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下一步,公司也会加强优势产业链服务能力的打造,同时推动与期货公司在服务实体企业方面的协同合作。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