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 > 关注 >
今日热搜:记者观察 | 美元信用危机蔓延 2023-04-06 08:29: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近期,“去美元化”在多国逐渐燃烧成势。

从事件“点”来看,包括中法油气企业完成首单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巴西宣布与中国直接进行贸易本币结算,印度和马来西亚同意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东盟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讨论“金融自主自立”等进展多点开花,广为关注。


(资料图片)

市场认为,多国落地美元之外的替代性支付货币安排,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意味着迈出了“去美元化”的实质步伐。

透过这些,可以发现,“去美元化”举措的实施主体多为新兴经济体,遍及亚洲、非洲、南美洲等。这些经济体之所以减少使用美元进行贸易结算,多是出于对自身金融安全的考虑,以及对经贸利益的诉求,因而选择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寻求替代交易货币。

这背后,是随着美元信用加速被消耗,一场关于美元的“信心”危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悄然铺开。植信投资研究院秘书长邓志超表示,近年来,美国不断强化美元体系的武器化趋势,频繁发起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金融制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元信用,引发了世界多国对使用美元的安全性和可能遭受美国制裁的担忧。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东升西降”格局逐步明朗,随着美元地位与美国经济实力不匹配的矛盾越发突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不断增强,这些国家对国际交易货币随之提出了新的诉求,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正在遭遇挑战。

尽管“去美元化”热度在当下急速升温,市场仍需要理性并客观看待“去美元化”的进程——美元在价值储备、全球贸易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较难被颠覆。“去美元化”的实现,也绝非一朝一夕之间。

“美元主导地位的变化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邓志超表示,短期来看,美元在全球货币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是由全球美元交易存量而形成的国际交易使用惯性所决定的。随着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美元主导地位的必要性和稳定性将有所减弱。

而对于国际货币体系而言,其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明朗。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认为,目前主要发展中国家开始未雨绸缪,推出互利互惠的支付货币新安排,基于资产安全比较来调整储备货币的比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或将逐渐成型。

夏春援引IMF研究表示,过去几十年,美元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的比重下降,并非被欧元、英镑、日元这样的单一货币取代。实际上,前述四种货币的总权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币、澳元、加元、韩元、新加坡元和瑞典克朗等几十种货币。他认为,中央银行追求投资组合多样化,以及这些货币的交易成本下降是主要原因。

其他货币要想在国际舞台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也要承担更多角色和责任。夏春表示,其他货币要想扩大市场影响力和份额,需要发展货币可自由兑换,培育具有高度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并且愿意承担“过度责任”。FXTM富拓特约分析师黄俊认为,未来,“去美元化”势必面临两个主要议题,一方面,原油将是全球“去美元化”的主“战场”;另一方面,新的货币体系中,区域性大货币之间还将面临如何分配权利的问题。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