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 > 关注 >
“首月1元”“几元便可享百万保额” 网上购保需谨慎 2021-09-23 14:45:47  来源:今日消费

“首月1元”“几元便可享百万保额”……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保险乱象丛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投保”“自动扣款”“扫码被买保险”等成为了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

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对互联网保险的乱象进行专项整治。记者调查发现,在各大保险公司陆续作出调整的同时,仍有部分台“顽疾”未除。那么,现在互联网保险都存在哪些乱象,消费者该怎么保护自己的财产信息安全呢?

“诱导投保”套路

“扫码注册共享单车,结果跳转投保页面”“原以为是抽奖,没想到成投保”“本来要用口罩机,输入信息后却被告知投保成功”……在某投诉台上,针对互联网保险的投诉数量惊人。仅以“诱导投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便有500多条。

从投诉内容来看,其中有不少是在使用手机进行扫码等操作时被带入百万医疗险的投保页面,进而以“首月1元”,甚至“免费领取”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在其不知情或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完成投保,且被绑定自动扣款功能,每月从账上划走远高于宣传中的保费。

这种诱导投保的套路在很多台都存在。

记者打开一款停车小程序,首页自动弹出“停车券3元免费领取”的醒目提示语。点击后,却看到即将打开的是某保险公司小程序。除了填写姓名和手机号外,页面还提示需要填写身份证号。

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尚未填写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下方一行灰色小字“本人同意领取免费险并阅读活动规则和用户协议”前已被默认勾选完毕。

“免费赠险”噱头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免费赠险”依旧普遍。

在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宣传页面中,特意开辟免费专区,提供“周周领”重大疾病保险、宠物医疗险、女专属疾病保险、航空意外险、儿童预防接种意外伤害保险、交通工具意外险等多份“福利”供免费领取。

仅填写被保险人姓名和身份证号后,记者便被告知“领取成功”,并说明保单和理赔信息的查看入口。同时,微信公众号也发来“投保成功通知”的消息。

打开电子保单,记者看到,保险合同中的健康告知一栏中,赫然写着:“对于上述投保时的告知询问,投保人均选择‘否’。”而事实上,记者并没有经过任何告知或确认环节。如此关键的一步,竟然由保险公司直接默默代替投保人完成。

另外,从保单的特别约定来看,这份保险限制颇多。例如,每次事故赔偿限额设定在200元,意味着大量治疗项目将被排除在外。

避免冲动投保

“首月1元”“会员特权”……这些宣传在消费者听起来确实是一种“优惠折扣”,但消费者并未得到想要的保费优惠。

“实际上,首月×元的营销模式不过是一些保险机构将全年应交保费均摊至后11个月,消费者实际缴纳的保费甚至比一次缴清保费更贵。”一位从业十余年的保险资深人士建议,消费者看到这类“首月低价”的产品,不应该只着重“首月”的价格,而是应该花心思去研究背后的实际保费、保障内容、健康告知、理赔要求等条件,避免因“低价”而产生购买冲动,买到不符合自身条件的保险产品。

针对当前各类销售中出现的搭售等不规范行为,有律师建议消费者要选择购买符合自身保险保障规划和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还要留意保险条款的限制条件,应仔细阅读保险条款,特别是了解掌握保险产品的责任免除条款,以及投保地域、就医、退保和特别约定中的限制条件等,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及时退保投诉

在防范此类“被自愿”投保和扣费问题上,消费者应如何避免栽跟头?

“消费者投保健康险前,保险公司需先核实投保人及其信息,之后需投保人填写健康如实告知及阅读相关产品条款,只有健康如实告知通过后消费者才能付款。”业内人士提醒,若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点广告链接“被投保”,还没到一个月时,消费者可自行通过购买的支付台取消续款;如果第二个月已经扣费,可以拨打保单上的客服电话要求退保或到监管部门投诉。

专家建议,消费者购买保费较高的保险产品时最好直接去保险公司官网查询相关产品并投保,并在全面、详细了解了某一产品的来龙去脉之后,再选择投保。在投保过程中也要反复、认真阅读投保提示、保险条款、交费方式等,谨慎点击确认键,避免误入陷阱,或者遗忘曾经的操作。

最后,消费者进行手机操作时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需要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地方多加防范。在购买互联网保险产品时,应当全面仔细了解保险产品的相关条款,点击或确认前要格外谨慎,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 消费权益

热点
图片 图片